《透过专利数据看北斗产业发展态势》报告发布
近日,在2025中国国际北斗规模化应用展览会期间,广东省北斗规模应用协会与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广东分所(以下简称“北京商专永信广东分所“)共同编制的《透过专利数据看北斗产业发展态势》报告在北斗规模应用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交流会上重磅发布。
在该报告中,以北京商专永信广东分所历时一个多月倾力整理的海量专利数据为基础,深度剖析北斗产业发展态势,并基于对北斗技术创新、产业生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理解与研究,多方位揭示了北斗产业发展的近况,并提出了促进北斗产业发展的举措。以下是该报告内容的概要介绍。
一、基于专利数据的北斗应用情况分析
目前北斗专利在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均有受理,主要集中于中国、美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洲专利局、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地区。
在专利细分领域上,较多分布于消费电子、交通运输、电力水利、智慧城市、建工、农林业、仓储物流、环境测量及监测、应急救援、图像处理及生成、气象预报预警、地理信息测绘、智能化信息化等领域,且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均有分布。
北斗应用在全球的专利分布情况
二、基于专利情报的北斗产业结构分析
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起步虽晚,但后期发展迅速。截至2025年6月,中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累计总量已达14万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随着下一代北斗系统及国家综合 PNT体系的进一步推进,预计相关技术专利申请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从产业链各环节专利分布来看,中国在通信、定位服务、天线、定位终端、卫星等领域专利数量包揽前五,其技术研发重点集中在导航体制、信号处理、信息处理领域。“北斗+”主要涉及卫星导航应用方面的专利申请和保护,是近几年增长的热点,体现出国卫星导航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相关企业相对集中于定位服务和定位终端的研发上。
产业链创新图谱
三、 从专利数据看北斗相关热点的技术发展方向
从近五年北斗产业链的发明专利申请情况来看,通信、天线、定位终端、量测与采集终端、信号传输与处理、芯片、导航终端、授时终端、板卡等技术环节的创新热度和活跃度在2022及2023年达到顶峰状态,2024年后呈下降趋势。卫星、系统平台环节的技术创新活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主要由于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及下一代北斗系统对卫星技术发展的需求,以及北斗规模应用带动系统平台类服务的增长。此外,短报文终端、数传终端、发射机等环节由于技术薄弱或尚处于推广应用阶段,创新活跃度很低。
北斗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在芯片、天线、板卡、卫星、接收机、抗干扰装置/系统、量测及采集终端、导航/定位终端、信号传输与处理、数据处理、通信、系统平台、导航/定位服务等技术环节均有创新布局,比较集中的技术方向为通信、天线、卫星、接收机等基础研究及导航服务、定位服务等应用服务。创新布局比较集中的应用领域主要是消费电子和智能驾驶,在其他应用领域的布局更多呈现比较零星、散布的特点,在应用领域上的创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国内北斗发射机技术较为薄弱,北斗授时、短报文、数传等功能尚未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技术方向布局较少。
北斗热点技术发展方向
四、北斗相关知识产权运用情况的初步分析
在专利许可方面,定位服务、授时服务、天线、量测及采集终端、信号传输与处理、通信、卫星、数据处理、导航服务等技术方向的专利许可次数均在30次及以上,许可活跃度较高。板卡、数传终端、导航终端、抗干扰装置/系统、基站、短报文服务、增强系统、发射机等技术方向的专利许可次数均在10次以下,许可活跃度很低。整体来看,产业链整个技术方向专利许可次数较低,专利许可活跃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北斗产业相关专利许可情况
在专利转让方面,通信、定位服务、定位终端、天线、导航服务、接收机、系统平台、量测及采集终端、数据处理等技术方向的专利转让次数均在200次以上,转让交易活跃度比较高,表明这些技术方向成果向商业化市场化的转化度也比较高。导航终端、授时服务、芯片、抗干扰装置/系统、基站、信号处理终端、发射机、数传终端、短报文服务、短报文终端等关键技术的专利转让次数不足100次,市场化商业化的活跃度较低。短报文作为北斗特色功能,短报文终端技术专利转让次数仅5次,值得重点关注。
北斗企业与科研院所在通信、定位服务、定位终端、天线、量测及采集终端、卫星、系统平台、信号传输与处理等技术方向上合作较多,专利申请数量均在100次以上。结合专利许可和转让数据来看,这些技术方向成果转化率也较高,说明产学研合作成效较好。同时,北斗企业与科研院所在导航/授时/数传/短报文终端、板卡、芯片、增强系统/模块、发射机等关键核心技术环节的产学研合作有待深化。
北斗相关专利诉讼及无效诉讼次数
五、关于北斗产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根据目前所做的数据分析,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关键阶段。广东省北斗规模应用协会联合监事单位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广东分所,基于对北斗技术创新、产业生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理解与研究,提出了以下促进北斗产业发展的举措。
1、加强基础研究与融合技术创新
一是加强北斗信号处理技术攻关。在诸如芯片架构、捕获跟踪、定位算法、发射机等技术领域加强研发,挖掘北斗多频信号资源,提升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能,开发出能够满足自动驾驶、无人机等智能化应用需求的北斗芯片。
二是加强北斗短报文的研发力度。短报文功能作为北斗特色功能,应加大研究力度,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报文传输效率,降低时延,实现双向图文传输,并结合政策与标准驱动应用推广
三是加快北斗融合技术创新。积极推动北斗与5G、物联网、高分遥感、惯性导航、高精度视觉、超宽带(UWB)定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合,培育“北斗+”新模式新业态。
2、持续推进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
一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全国北斗行业协会作用,整合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技术创新、供需对接、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培训等方面交流合作及宣传。
二是推进大众消费领域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及应用示范,积极推动大众消费企业参与到北斗规模应用进程中,持续拓展北斗在手机和车载导航、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服务机器人、共享经济等大众消费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并挖掘大众健康、银发经济、休闲娱乐和旅游等领域的刚性需求。
三是推动国际化发展。建立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依托海外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北斗应用落地,强化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积极稳定地推进北斗品牌、服务、应用产品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进程。
3、加强知识产权培育和标准研究
一是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当前北斗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列的申请人多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关注的关键技术领域也相对宽泛,但专利优势并不集中。我国新兴的北斗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领军企业尚未形成,还需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布局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对授权专利进行价值评估,开展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专利质量,发挥知识产权全面支撑北斗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作用。
二是增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化、市场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提升知识产权纠纷化解能力。
三是健全北斗标准及质量监管体系。依托北斗相关标准工作委员会,加快研究制定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效果良好的团体标准。积极开展北斗产品检测认证,依托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平台支撑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应用评估、监督等工作,保障北斗规模应用安全可靠。